保健品不是药品,是食品吗 ,别再让“神药”忽悠你!
664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5-16 17:48:36 编辑: 新华区普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形形色色的保健品开始进入大家的视线。网店里挂的、实体店里卖的、上门或电话推销的、社区里开讲座的,各种销售方式令人眼花缭乱。
保健品不是药品 产品属性是食品
现在有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朋友,以为保健品就是药品,吃保健不仅能能防病,还能治病。保健品到底是不是药?
为了搞清这一问题,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保健品和食品、药品分别是什么关系?
保健品是中国大陆的称呼,实际上是保健食品的通俗说法。在国外包括港澳台地区一般称之为:膳食补充剂。
GB16740-97《保健(功能)食品通用标准》将保健食品定义为:"保健(功能)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根据这个定义,可以看出保健不是药品,是食品。保健品不能当药吃,所谓的“神药”都是骗人的。所以在产品的宣传上,也不能出现有效率、成功率等相关的词语。
对保健食品的监管法律依据为我国食品安全法,产品属性为食品。
而根据药品管理法的规定,药品则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所以,保健食品与药品并无半点关系。
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保健食品必须经过注册或备案。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有两种:
一种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国食健字G或J(G指国产,J为进口);
一种是国家卫健委的卫食健字(卫食健进字)。在保健食品的包装或标签上方,必须有“保健食品‘蓝帽子’特殊标识+‘保健食品’字样+批准文号”。
此外,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上应有明确的食用量、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等说明,并明确声明该产品不能代替药物。
药品的批准文号则是“国药准字H或Z、S、J、B、F+8位数字”,且说明书会明确标注该药品治疗什么疾病、毒副作用有哪些。
因此,消费者如果发现保健食品的包装不符合规定,或者有声称等同于药物治疗功效的虚假宣传表述,就要多留个心眼了。
保健食品的虚假表述
欺诈和虚假宣传是保健食品市场长期存在的顽疾,受害的通常是一些病患和老人。消费者如果将保健食品作为救命稻草,轻信商家夸大的神奇疗效,轻则有破财之险,重则有丧命之危。
我国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保健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应当真实,与注册或者备案的内容相一致,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并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保健食品的功能和成分也应当与标签、说明书相一致。所以:
保健食品声称可以增强免疫力是被允许的,但声称“防癌,抗癌,对放化疗有辅助作用”则属虚假宣传表述;
声称可辅助改善记忆是被允许的,但不得表述为“提高智力,提高学习专注力,提高考试成绩,缓解脑力疲劳,头昏头晕,预防老年痴呆”等;
声称可以减肥是被允许的,但不得表述为“无需保持健康合理膳食和运动等规律生活习惯,可达到快速减脂、减体重、塑形效果,体重不反弹;预防便秘;可完全替代正常饮食等”……
如何选择和购买保健食品?
药监部门人士介绍, 消费者在选购的时候,须仔细阅读说明书,要认准外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正规保健食品都有对应的批准文号。若对购买的保健食品质量有所怀疑,可记下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的数据库中查询。
一、看标志。保健食品的标志为天蓝色专用标志,与批准文号上下排列或并列。批准文号为:卫食健字(4位年代号)第(4位顺序号)号;国食健字G+4位年代号民+4位顺序号,如:国食健字G20040048。只有认清批准文号才能保证您所购买的保健食品是经过有关部门审批的。
二、看包装标识。保健食品包装标识必须注明以下项目:1、保健食品名称;2、净含量及固形物含量;3、配料;4、功效成分;5、保健作用或保健功能;6、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7、食用方法;8、日期标示(生产日期及保质期);9、储藏方法;10、执行标准;11、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名称及地址;12、卫生许可证号。
三、要注意产品的禁忌。保健食品只适宜特定人群调节机体功能时食用,因此要对症选购。要详细查看产品标签和说明书,看看自己是不是该产品的“特定人群”,或者是不是“不适宜人群”。老年人、体弱多病或患有慢性疾病的病人、儿童及青少年、孕妇要谨慎选择。
四、不以价格来衡量保健食品效果强弱。因为产品剂量、添加物质和品牌不同,保健品价格也不一样。如果您不需要更多的添加内容(如加钙等),那么选择功能少些、价格低些的保健食品就可以了。另外,不要相信任何百分比,比如吸收率、沉积率、使用率、有效率、治愈率等。
五、要正确对待广告宣传。人群中机体间的差异很大,不要相信广告里的绝对性用语,不要轻信张三、李四食用结果如何有效的证言。一些企业很愿意采用个别案例作为普遍现象广为宣传。不要轻信明星在广告里的宣传,不要轻信药店、商场、超市里“穿白大褂”的所谓专家的夸大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