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是人也(你可能从小到大都背错了)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7-31 10:46:01 编辑: 极目新闻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初中课文,绝大多数人都背诵过,甚至过了几十年仍滚瓜烂熟。然而,近日却有眼尖的网友发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明明写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人教社196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到底是“斯人”还是“是人”?大多数网友倾向于前者。“从小到大都是‘斯人也’!我是85后”“斯人!我记得非常清楚,我背‘shi’人的时候老师还纠正我读音错了,是‘si’人!因为这个我还多背了几遍”“斯人也,不接受辩驳”……也有少部分网友认为是“是人”,“我是95后,我记得书上是‘是人也’”“考级时学的是:是人”。更有网友打趣说“观察以后有所改变的实验结论?这是量子力学?”
人教社1982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极目新闻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不同年代的人,70后、80后均认为毫无疑问是“斯人”,90后、00后则开始产生分化,有的记得是“斯人”,有的则认为应该是“是人”。
武汉一名70后初中语文老师认为,自己读书的时候就是“斯人”,“如果是节选时有改动,我觉得改动不妥。从诵读的角度看,斯为平声,是为仄声,这句话七个字一大半为仄声,读着不动听。另外,尽管两个字同义,但用‘斯人’可以避免与‘世人’‘士人’混淆。”
人教社199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读书的时候觉得这篇文章很难,背了好多遍才背下来,肯定是‘斯人’,‘是人’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新闻专业毕业的80后汪小姐说。
中文专业毕业的90后小王告诉记者,当时学的就是“是人”,“老师教的时候说:是,指代的是一类人;斯,指代的是一个明确具体的人。孟子的这篇文章明显指代的是一类人,而不是指代具体某个人。”
人教社2001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图片来源:网络)
极目新闻记者随后找到一本目前正在使用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其中第六单元第23课《孟子》三章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第138页写的确实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但在各类输入法和搜索引擎中,自动联想到的仍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现行使用的人教社2017年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极目新闻记者拍摄)
对此,也有细心的网友进行了查证,人教社这篇课文自1961年开始,包括1982年、1994年、2006年等各版本均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四库全书刻本《孟子集注》(宋·朱熹 注),明代刻本《孟子注疏解经》(汉·赵歧 注)均为“是人”。近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工作人员接受上游新闻采访时也证实,人教版中学教材自1961年收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以来,历套的教材都是“是人”版本,他们也查阅了众多古籍,查阅的结果也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十三经注疏本《孟子注疏》(张鹏飞教授提供)
极目新闻记者采访了两位汉语言文学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典文学教授、语文课程专家谭邦和认为“是人”是对的,《孟子》的流行版本都是“是人”。但“是”和“斯”都是代词,都是“这”的意思,理解上没有差异。湖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张鹏飞教授特地查阅了《孟子》三种代表性的文献版本:十三经注疏本《孟子注疏》、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清人焦循的《孟子正义》,都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之前我们的诵读记忆,很可能是因为在先秦汉语中‘是’和‘斯’作代词使用是等义的,所以换读替用了。”张鹏飞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