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来之则安之怎样理解(《论语·季氏》里的成语)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21 08:46:04 编辑: 行吟湿人
《论语·季氏》共14章,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著名的文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等。
1、社稷之臣
【解释】: 称春秋时附庸于大国的小国。也称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
【出处】: 《论语·季氏》: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翻译】:孔子说:“冉求啊,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上代国君曾经授权他主持东盟山的祭祀,而且就在鲁国的疆域之中,是和我们鲁国共安危的臣属,有什么理由讨伐他呢?”
【举例造句】: 若论此子,乃社稷之臣,栋梁之材。 ★元·李文蔚《蒋神灵仙》第二折
【近义词】: 社稷之器
2、陈力就列
【解释】: 陈力:贡献才力;就:担任;列:官职、职位。能贡献才力,担任相应的官职。
【出处】: 《论语·季氏》: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而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翻译】: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依据自己的实际才力担任职务;没有这个能力就该辞职。’遇到危险你不去扶,摔倒了你不去搀,那么用您这个‘相’做什么呢?而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关它的笼子里跑了出来,占卜用的龟甲、祭祀用的玉器在木匣中被毁坏了,这是谁的责任呢?”
【举例造句】: 然量已揆分,自知者审,陈力就列,宁敢空言,是以常愿一试,屡成干请。 ★《梁书·季氏》
【近义词】: 量才录用
3、危而不持
【解释】: 持:扶助,支持。国有危急之事,不须外力扶助便能安然平息。
【出处】: 同上
【翻译】:同上
【举例造句】: 召而不入,危而不持,亦天下之罪人也。 ★《晋书·周浚传》
4、持危扶颠
【解释】: 扶持危困的局面。
【出处】:同上
【翻译】:同上
【举例造句】: 持危扶颠,允迪栋隆之吉;力小任重,免贻鼎折之凶。 ★宋·李纲《辞免尚书右仆射第一表》
【近义词】: 力挽狂澜、扶颠持危、扶危定倾、扶危持颠
5、: 虎兕出柙(开柙出虎)
【解释】: 兕:犀牛一类的野兽;柙:关兽的木笼。虎、兕从木笼中逃出。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不尽责,主管者应付责任。
【出处】: 同上
【翻译】:同上
6、玉毁椟中(龟玉毁椟)
【解释】: 比喻因主管人员失职而造成重大损失。
【出处】:同上
【翻译】:同上
【举例造句】: 然玉毁椟中,责亦难辞,理应罢黜,更复何言? ★明·李东阳《杂记》第九卷
7、既来之,则安之
【解释】: 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出处】: 《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翻译】:做到了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再提倡仁义礼乐道德教化,以招徕他们。远方的人来归服以后,就使他们安心住下来。
【举例造句】: 但既来之,则安之,姑且住下再说。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二回
【近义词】: 随遇而安
【反义词】: 来无影,去无踪
8、分崩离析
【解释】: 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处】: 《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翻译】:现在仲由、冉求你们二人辅助季康子,远处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徕他们;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全,反而打算在国境之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氏的忧患,不再颛臾,而在于萧墙之内啊。
【举例造句】: 战争使全国分崩离析的局面变成了比较团结的局面。 ★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近义词】: 土崩瓦解、四分五裂
【反义词】: 坚如磐石、坚不可摧
9、大动干戈
【解释】: 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处】: 同上
【翻译】:同上
【举例造句】: 刚才唐兄说国王必是暂缓吉期,那知全出乎意料之外,并且大动干戈,用兵征剿。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五回
【近义词】: 大打出手、兴师动众、大张旗鼓
【反义词】: 鸣金收兵、偃旗息鼓
10、祸起萧墙(萧墙祸起、事在萧墙)
【解释】: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出处】:同上
【翻译】:同上
【举例造句】: 萧墙祸起片时间,到如今反为难上难。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八
【近义词】: 祸起萧墙
11、直谅多闻
【解释】: 直:正直;谅:信实;多闻: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信实,学识广博。
【出处】: 《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也。”
【翻译】: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友,与诚信的人交友,与见闻广博的人交友,是有益的。与行为不轨的人交友,与谄媚奉承的人交友,与花言巧语的人交友,是有害的。”
【举例造句】: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世有直谅多闻,引绳墨经纠余不逮者,祷祀求之矣。 ★清·黎庶昌《续古文辞类篡序》
12、君子三戒
【解释】: 戒:戒规。君子有三条戒规:少年时戒美色;壮年时戒殴斗;老年时戒贪图。
【出处】: 《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翻译】: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年轻时,血气还不成熟,要戒备的是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血气正旺盛,要警惕的是争强好斗;到了老年时,学气已经衰弱,要戒的是贪得无厌。”
13、血气方刚
【解释】: 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出处】: 同上
【翻译】:同上
【举例造句】: 公子杨干,乃悼公之同母弟,年方一十九岁,新拜中军戎御之职,血气方刚,未经战阵。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回
【近义词】: 年轻气盛、年富力强
【反义词】: 老态龙钟、暮气沉沉、未老先衰
14、困而学之
【解释】: 困:困惑。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学习。
【出处】: 《论语·季氏》: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翻译】: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经过学习然后知道的,是次一等;实践中遇到问题然后再学习,是再次一等;遇到不懂的问题还不学习,这样的人就是下等的了。”
【反义词】: 困而不学
15、困而不学
【解释】: 困:困惑,不明白。困惑不明白却不肯学习。
【出处】: 同上
【翻译】:同上
【举例造句】: 困而不学,终于不知,斯为下尔。 ★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第七卷
【反义词】: 困而学之
16、隐居求志
【解释】: 隐居不仕,以实现自己的志愿。
【出处】: 《论语·季氏》: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翻译】:孔子说:“看见仁善,趋之生怕赶不上;看见邪恶,避之如手入开水。我见过这种人,我听过这种话。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我听过这种话,我没见过这种人。”
【举例造句】: 是他隐居求志。是要明主媒当世。 ★宋·刘克庄《哨遍》
17、求志达道
【解释】: 指隐居以保全自己的意志,行义以贯彻自己的主张。是儒家一种理想的人生观。
【出处】:同上
【翻译】:同上
18、过庭之训(诗礼之训、诗庭之训)
【解释】: 用以指父亲的教诲。
【出处】: 《论语·季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翻译】:陈亢问伯鱼:“你(你在您父亲那里)有听到与别人不同的教诲吗?”伯鱼回答:“没有什么特别的。有一次,父亲独自伫立,我快步走过庭院,他问:‘你学诗了吗?’我说:‘还没有。’‘不学诗,不懂言语之道。’我退下后,开始学诗。又一次,父亲独自伫立,我快步走过庭院。他问:‘你学礼了吗?’我说:‘还没有。’‘不学礼,无法立身行事。’我退下后,开始学礼。单独听到的教诲就是这两样。” 陈亢回去后高兴地说:“提一个问题,得到三个收获。重视诗的学习,重视礼的学习,也听到君子并不翩跹自己的儿子。
【举例造句】: 仆世承门之业,受过庭之训,是以得接冠带之末,充乎士大夫之列。 ★《晋书·夏侯湛传》